首先,必須老實說這本書的書名《孫正義一次OK的社內簡報術》,確實沒有很吸引我,還google了一下孫正義這號日本大人物啊!
直到我翻開目錄頁,看到一些感興趣的關鍵字,加上此書編排簡潔明瞭,就一口氣看完它囉!
作者為前田鐮利 (Maeda Kamari) ,以第一名考績考上孫正義的繼承者培訓機構「軟銀銀行學院」,也是公司內部認證簡報講師。
我將它歸類為職場工具書,特別是在工作提案、簡報製作方面,
本文分成四大主題(與書中編排不太相同),與大家分享:
- 好的提案簡報:「四個部分、一個主題」
- 好的提案邏輯:「故事線、根據 → 結論」
- 如何編排簡報:大腦直覺的解讀原則
- 簡報成敗取決於「附錄」:補充說明
1. 好的提案簡報:「四個部分、一個主題」
社內簡報的頁數限制在 5–9 頁、3分鐘報告結束
從社內簡報的規定,你是否也發現了「 7 ± 2」法則呢? 作者提及簡報超過「5–9 頁」就會變得不知所云。
社內簡報架構(一) ─ 四個部分:封面、過場、正文、附錄
封面頁:目的在於讓決策者一眼得知「簡報主題是什麼」
主題要切入重點、精簡易懂,關鍵訊息在13字內
過場頁:目的在於搭建下一個話題的「橋梁」
可以列出正文流程,讓人好掌握整體報告架構
正文頁:由「現況+提案」組成
現況〈問題 + 起因〉、 提案〈解決方案 + 成效〉
附錄頁:列出尚未放進正文的輔助數據 (後文第4點加以說明)
補充資料以提升報告完整性
社內簡報架構(二) ─ 「一份簡報 = 一個主題」
當提案想法很多怎麼辦? 一次發表數個主題絕對無法在5–9頁完成
先試著思考:所有提案都要同時進行嗎?提案的優先順序為何?
有多個提案時,「逐步拓展陣地」的策略才正確!
此時再反問:如果把所有主題在同一次簡報報告完的話,會如何?
包山包海、什麼都有的簡報,不僅主管的注意力容易失焦,往往容易花時間討論過多偏離主題的細節,結果很可能全數被打回票。
更慘的是,在這次報告中也無法確認有把握的「陣地」。
書中說明了「細分主題」依不同目標方向、對象及行動規劃出提案順序,先針對大方向獲得認同,再從細節逐步分次累積認可!
如此一來,層層遞進、短期檢驗,提案時不僅能避免主題失焦也能提高過關機率,同時取得主管信任與肯定,明確做了什麼、執行成效如何、下階段打算做什麼等。
2. 好的簡報邏輯:「故事線、根據 → 結論」
好的簡報只需一個合乎邏輯、簡單明瞭的故事線
簡報邏輯(一) ─ 四個部分:問題、起因、方案、成效
實務上合乎邏輯的故事主軸範例(書中提及)
- 問題發生:分店來客數明顯降低 → WHY?
- 探討原因:服務態度不佳(數據佐證) → 如何改善?
- 解決方案:店長服務培訓(含施行概要、時程表) → 成效根據?
- 施行成效:其他成功案例
簡報邏輯(二) ─ 「根據 → 結論」的堆疊
作者提及合乎邏輯的簡報必須將結論與根據(盡量以數據資料呈現)視為一體提出!
這也告訴我們每張投影片都不可缺少支持的根據
延續上述的案例說明
- 問題的根據?下半年度來客數降低1/3(數據顯示)
- 原因的根據?整體顧客滿意度90%下滑到60%(滿意度調查)
- 方案的根據?態度不佳是第一要素(問卷調查顯示)
- 成效的根據?其他公司導入培訓的有利成效(數據顯示)
簡言之,以「根據 → 結論」結合「問題 → 起因 → 方案→ 成效」的故事線,便是合乎邏輯的簡報。
此外,關於解決方案作者有個秘訣,建議提出兩個方案讓決策者做選擇,
由於大腦的特性「有選項,人就會選擇」,當面對一個選項時, 人們反而會開始思考: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?
反觀出現兩個選項時,人們則會思考:要從中選出最好的。
因此,在提案上可以主動進行比較,
比方說解決服務態度不佳的方案,A方案為對全體員工的培訓、B方案為對店長的培訓,在提案時便可以進行優劣勢比較,並提出最可行的方案(同時也可證明此方案已有數據根據+比較分析)。
有了合乎邏輯的想法,還別急著直接做投影片
作者建議最有效的方法是,準備紙+筆,先整理邏輯架構的手稿
橫軸欄位:結論、根據、圖片
縱軸欄位:問題、起因、解決方法、成效
第一層可以先確認,每個結論在故事線中是否符合邏輯(試著問為什麼?所以該怎麼做?做了之後如何?)
第二層找出所需的根據,能支持結論的數據資料可能不只一個,盡可能都先列出來再挑選最有說服力、最重要的(剩下的可以放附錄補充)。
最後可以想想可能需要哪些圖片輔助說明。
3. 如何編排簡報:大腦直覺的解讀原則
左圖右字、關鍵訊息偏上、最多三種顏色
以下彙整了書中提到的幾個簡報製作原則
簡報製作(一) ─ 圖表在左 文字在右
這可說是打破了原本圖表編排方式的迷思:圖表與文字不宜「縱向」排列
該如何編排呢? 以大腦結構功能而言,左腦擅長文字處理,右腦負責圖像處理,因此合乎大腦運作的編排方式應是「圖表=左」、「文字=右」。
實際編排比較看看,感受一下哪一個更快速進入腦袋?
簡報製作(二) ─ 關鍵訊息偏上、最多三種顏色
除了上述提及的關鍵訊息濃縮在13字以內,位置放在中央偏上,比起放在正中央水平線位置,更有助於強化傳達效果!
另一基本原則則是避免同一張投影片使用三種以上顏色
以社內簡報為例,通常正面訊息用藍色、負面訊息用紅色(警訊)來強調,重點在於顏色是用來區別資訊。
此外,流程圖或惡化狀況,也可以用同色系漸層表示,由淺入深給人越接近目標或越來越嚴重的視覺印象。
4. 簡報成敗取決於「附錄」:補充說明
附錄呈現完整數據、說明異常值、模擬FAQ
正文投影片的目的在於點出重點、傳達想法。
至於附錄的目的在於回答決策者的疑問,因此被刪除的相關資訊要擺在附錄輔助說明。
簡報附錄(一) ─ 呈現完整數據不宜過度加工
決策者看到關鍵資訊後,想要進一步了解或確認,而此時為了能夠更詳細回答問題,附錄中的補充說明資訊就扮演著關鍵角色!
而附錄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部分,作者也說到實務上,提案無法通過的原因,有八成左右都是因為下決策時所需的資訊不足。
當沒有足夠的材料來支撐正文的提案時,即使所提的內容被認可了,決策者可能也會因補充說明不足而缺乏決策安全感。
簡報附錄(二) ─ 說明異常值、模擬FAQ
附錄是沒有頁數上限的,我們可以事先為所有問題做好準備,也就是換位思考從決策者觀點去質疑投影片。
大多時候,夠敏銳的決策者一定會對異常值提問,因此針對異常值說明的附錄不可少。
此外,可以透過模擬FAQ(常見問題)補充附錄資訊,比方說正文提供了今年的來客數,FAQ可能為「前兩年來客數變化為?」
亦或是正文圖表只凸顯了比例落差,FAQ可能為「實際數字為何?」
最後,作者建議也要準備「1分鐘版本」,以便預應臨時狀況,主管來個「你簡短報告個吧」
該如何濃縮呢? 可以把故事倒過來說!
解決方法 → 成效 → 起因
關鍵在於把握時間將提案重點(關鍵訊息)講在前面,因此現況報告部分(問題+起因)須盡量精簡。
本文可視為個人讀後的心得筆記,僅彙整了書中部分內容(觀念與原則),還有不少簡報製作技巧值得從書中挖掘哦!
讀完此文,你覺得有幫助的話,歡迎給我一個掌聲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