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是輸入 → 經過大腦獨立思考 → 寫作是輸出
現在確實是資訊爆炸世代,我們不是缺資訊而是少了有效資訊,甚至被海量資訊不斷轟炸後,我們還可能過目就忘 QAQ
主要是我們的大腦注意力是有限的,當分散注意力在過多的資訊上,對於每個資訊的記憶點不深,加上通常不會再去複習了,也通常沒機會讓你再看到兩次以上了,此時大腦是不會把資訊匯入記憶庫的!
更驚人的事實是, 人類短期記憶保存時間不超過 1 分鐘,且通常在 5–20 秒。記憶容量也相當有限,正所謂 7 ± 2 法則。
由此而知,除非我們有充裕時間慢慢細讀,讓大腦吸收、消化、去連結等,不然我們的大腦就是平鋪直敘的讀過去了,因為這是最不耗能、最輕鬆的方式了!〈請記住我們的大腦是愛偷懶、喜歡捷徑的〉
至於,如何培養有效閱讀的習慣?
『閱讀反思』讓大腦進行獨立思考與思辨
首先,挑選有質量的閱讀素材,並給自己足夠的時間,在閱讀時練習換位思考,試著反問自己:
WHY? HOW? WHAT? IF..? (此為口訣幫助快速烙印腦中,詳請見上圖)
以下為大腦 mur mur 視窗:
為什麼作者會從這個觀點出發呢? 背後的問題為何
這個論點是怎麼形成的? 有哪些切入的角度
這個結論有哪些盲點或缺點? 不同切入點的優劣為何
如果針對這個主題怎麼寫會更好? 我會如何建立論點背後邏輯為何
接著,我們得逼大腦輸出,寫作的過程會強迫我們的大腦擷取閱讀的菁華、排除多餘的雜訊!
可見,寫作才是真正需要好好練習的啊!
然而,從小到大練習寫作的機會真的不多,因此腦中就容易缺乏論述觀點的架構,除非經過刻意的練習〈如新聞寫作〉。
透過寫作練習,我們也可以漸漸發覺寫作會是一個設定主題/問題再尋找答案的過程!
簡言之,寫作就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,而文字是記錄想法的媒介、架構是呈現邏輯的模板。
分享到此,回應開頭,寫作可以是驗證有效閱讀的方法、是練習建構觀點的過程、是提升思辨能力的法門。
你也認同的話,歡迎給我個掌聲! 也一起開始寫作練習吧!
"Keep thinking and writing. Let’s go for it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