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早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、更早想到聽者想聽什麼,提早發現問題從矛盾中下手!
在上集我們可以透過六頂思考帽此思考架構,讓發想過程更具方向性、更有效率且有條理。(文章見:關於「換位思考」這件事 (上) )
而我認為思考過程包含兩大主軸,一個是發想 (ideation) ,另一個是分析 (analysis) ;前者著重於從0到1思考產出,後者則是針對既有現況進行探索。
下集換位思考的分析工具,有助於幫助我們有步驟性的探索目標對象的內外在狀態。
二、同理心地圖 (The Empathy Map)
由視覺與設計思考家 XPlane.com 創辦人 Dave Gray,所提出的「同理心地圖 (The Empathy Map)」,有助於全面性探索目標顧客的使用體驗與感受。
首先,我們會有個目標對象,設定或調查其背景資訊(職業、年齡、教育程度、價值觀等)。
第二,在特定情境下(針對我們的主題或產品),以目標對象的角度進行行為(聽、說、讀、想、做)與感受的換位思考。
這邊順帶一提,在換位思考進行洞察的過程中,Emapthy Map 原創者主張可以利用 poster 紀錄每一個觀察點,並分類於同心理地圖上。
第三,找出不同區塊之間的「相關性」(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價值)或「矛盾點」(待被解決的問題)。
第四,進一步洞察目標對象的痛點與期待或需求。
該問哪些問題有助於換位思考呢?
聽 (Hear?):(使用者)從社群圈聽到什麼?意見領袖說什麼?上司說什麼?
說、做 (Say & Do?):(使用者)言行舉止為何?如何與他人互動?
讀 (See?):(使用者)所看到的環境、人事物為何?市場給了哪些資訊?
想 (Think & Feel?): (使用者)最在意什麼?擔心什麼?渴望什麼?
將上半部區塊完成後,以歸結出下方兩部分:
痛點 (Pain): 真正困擾使用者的問題或障礙
期待 (Gain): 使用者真正所想要的事物
同理心地圖有哪些運用?
最初及最廣為運用於產品或服務流程設計前期,藉此工具的輔助更能站在使用者的立場發覺真正的 Needs,並透過設計解決使用者的痛點或滿足其需求。
此外,同理心地圖也可運用於簡報設計,幫助我們以聽眾觀點出發進行簡報主軸、大綱與內容的編排,確保報告符合聽眾的胃口(觸及其痛點與期待)。
換位思考的利器,讓我們更早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、更早想到聽者想聽什麼、更早發掘用戶重視什麼…
比他們更懂他們 (頗繞口哈) 我們就贏了!